登录

朱洪秋

朱洪秋

北师大教育博士。曾任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副校长。现任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部副主任。近几年来,有30多篇德育方面的论文在各类教育期刊发表,在北师大、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教育学院等校长、副校长、班主任培训中承担讲座,德育方面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


解析家校协同育人的设计思想与工作思路


一、家校协同育人的关键是协同师生、亲子、家校三大关系

如何协同这三大关系?通过建构民主对话型的“三阶段四环节”主题班会模型、家庭会议模型和家长会模型来助力三大关系的协同,推动学校育人文化从传统育人文化向现代育人文化转型。

二、家校协同育人的前提是建设好学校和家庭这两个主体

家校协同涉及到两个主体,一个主体是学校,一个是家庭主体。因此,要想做好家校协同工作,第一件事是学校必须做好学校教育,第二件事是学校必须指导好家长,让每一个家长都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指导家庭教育需要很强的家庭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站在家长的视角才能做好家校协同。

三、家校协同育人的重点应该从向内发展转向向外发展

未来的家校协同育人的发展方向是,由向内发展型家校协同为主向向外发展型家校协同为主。主要任务是全面系统地促进广大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提升,让每一个家长都成为教育自己孩子的专家。这恰恰是我们家庭教育指导师的重要使命。

四、家校协同育人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落后

在家校关系方面还存在着学校权威思想,不能和家长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家长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指导。另一方面,广大的家长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孩子出了问题经常把责任归结为学校和教师,因此,家校之间经常出现沟通冲突。

五、家校协同育人工作需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

我们在部分学校进行了 1-6 年级家长的大面积问卷调查,提炼总结出磨蹭、专注力、自主性、作业问题、手机问题、逆反问题等家庭教育的十大突出问题与困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六、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重点是行动研究和实践改进

家校协同育人工作首先在一些中小学校展开,然后通过家校协同育人研修班、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开放性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室等渠道进行传播和推广。

七、“三阶段四环节”育人模型助力家校协同

“三个阶段”、“四环节”是会前阶段的“自我认知”环节、会中阶段的“分享互动”环节和“达成共识”环节,以及会后的“落实行动”环节。

八、班级家长学校建设家校协同育人的未来方向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班级家长学校建设是未来家校协同育人的发展方向,但是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班级家长学校课程建设

2.班级家长学校网络平台建设

3.班级家长学校课程运行系统建设

九、家校协同育人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德育工作不但要动员全员育人,更要让学生自管自育,是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简称。

总之,对于整体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校协同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以“三阶段四环节”主题班会、主题家庭会议和主题家长会模型为实现路径,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为突破口,整体推动家校协同育人工作,这是一种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操作性、实效性的家校关系。

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重心,应该由促进学校教育改进为主的向内发展型家校协同育人,向促进家庭教育改进为主的向外发展性家校协同育人发展,基于网络化家庭教育课程与家长自治的班级家长学校建设可以有效推动这一发展进程,家庭教育指导师将是班级家长学校建设的重要推动者。